杭州房地产界的柯柏乌——德信地产的“欲望三部曲”

照例先说一些题外的话。

在此文之前,曾发过几句评论批评住杭副总编丁首席,当时言之过简,话没有讲清楚,觉得有写一篇“丁建刚批判”长文的必要。但一想自己和丁无怨无仇,而且这里是人家的场子,在人家的场子里砸人家的牌子,总归不是一件妥当的事,想想也就作罢。  

之所以批评丁,主要是因为丁是一名记者。他如果工作在某个开发商或者房地产协会,我倒觉得他说的一切我都会认。虽然如今的媒体和利益方关联甚深,但既然你做了一名媒体人,总该有一些基本的良知,你不站在这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而是完全鼻息开发商,这符合一名记者的操守吗?    

08年金融危机,丁大师感同身受,四处摇旗呐喊;09年房价一日千里,飙成世界奇观,民怨载道,丁满面红光不发一语;当有中央媒体说房价太高,并举杭州为例的时候,丁又立刻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证明这是中央的偏见。其实纵观丁近年的表现,基本上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凡是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都是正确的,凡是打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都是错误。”  

——浙江日报集团是国有事业单位,作为隶属于这一国家事业单位的媒体,“住在杭州网”的基本涵义应该是关注“居住领域的民生”,而不是“杭州房地产开发商联合网”。为了自己的收入,替开发商做做主持赚赚外块,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每每这个社会和房地产开发商矛盾爆发,而你以权威的姿态发表言论的时候,怎能连基本的“假装公允”都不知道,面皮一撕,完全成为开发商的激情代言?
尽管对我个人而言,房价的上升对我所持物业的增值是有利的,但我更关心这种上升是水涨船高还是高墙稻草。作为一名做贸易的生意人,当我看到自己的朋友,拿着本应该扩大厂房的贷款,四处买房,甚至不惜因此关闭自己工厂的时候,我深感忧虑与哀痛。08年金融危机,房地产一度成为地方政府饮鸩止渴的良方,如今,渴未止,毒已发,温州的工厂一家接一家的倒闭,社会阶层也以房地产为分水岭,两极快速分化。连政府这一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获益者,都决心自断其臂的时候,作为专家,又怎能假装糊涂?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学习像某晚报对绿城的这种恶性报导的做法,我只是希望媒体和媒体人能够真正站在更广泛的群众利益上讲话。尽管房地产到了今天更像是一个贵族领域,但每个涉足其中的媒体人都不应失去草根的情怀,它是我们在万象丛中快速寻找到本质和真实的最有效途径。
话就讲到这里,回归正题。  

在杭州的房地产行业中,德信可谓是一匹最大的黑马。2009年,当德信泊林公寓以所谓“德国新平衡主义公寓”登陆杭州的时候,大多数杭州人并不知道德信是什么德性。在环城北路财富中心那个狭小的门面里,泊林公寓与圣奥领寓等楼盘一起,显得低调而孱弱。只不过因为有圣奥领寓的衬托,所以泊林公寓还算过得去些。哪知后来领寓摇身一变,出现了一个大头的绿娃娃,加上一句“好好生活,天天向上”,卖起萌来了,泊林公寓就更加黯淡了下去。环城北路上车流来来往往,却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店。  

实际上,在泊林公寓之前,德信就已经在城北开发过德信·银树湾,但影响力甚微。也正是在2009年,以泊林公寓进入大众视野的德信地产,突然异军突起,一口气拿下了杭城四宗地块,土地储备宗数与面积一举跃居杭城房产商前茅,并凭借接下来的德信早城、德信泊林印象等强势跻身杭州一线开发商行列。  

如今的德信地产,在杭州已全面开花,泊林印象,中外公寓,臻园,北海公园,德信华颐(西湖文化广场后面那幢写字楼)……,众多的项目,使德信成为继绿城滨江之后杭州第三大本土开发商。不仅如此,德信的触角还已伸入合肥、长兴、海盐、徐州等地,开始向全国一线开发商的目标迈进。

德莱塞著名小说《欲望三部曲》中,讲述了一个叫法兰克·阿吉龙·柯帕乌的人,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暴发青年到成为拥有上千万财富的铁路、金融资本家的历程。尽管德莱塞是剖析垄断资产阶级无休止尽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聚累财产,并通过金钱的威力来维护特殊的社会地位。但我们无法忽略在这样的过程中,柯帕乌个人的商业智慧和辛勤努力。事实上,在他13岁经营的第一次买卖中,他就已经展现了这样的才能:他以低价拍卖下了七箱卡斯提尔牌肥皂,然后赶到银行里向自己在银行工作的父亲借了钱,并叫一个脚夫将这些肥皂拉到家里附近的杂货铺,以每箱六十二块钱的价格卖给他们,一转手就轻而易举地每箱赚了整整三十元钱。让他的母亲“惊讶得呆了”。  

——登陆杭州之前的德信,正进行着如同幼年的柯帕乌一样的努力。从1993年开始立足德清市场,1995 成立浙江德信置业有限公司至今,德信在德清先后开发了枫华府第,文昌花园,山水名城,玫瑰庄园,一里洋房,溪山美墅,嘉华国际等众多的楼盘,成为当地房地产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导者。    仅仅从“枫华府第”、“嘉华国际”这些楼盘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德信大多数开发商仅仅将目标盯着德清这块小地方的时候,德信已经“远见”的望到了杭州。并以这些充满模仿痕迹的产品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为日后打入杭州市场夯实了基础。
2009年,以“德国新平衡主义住宅”为突破口,德信一举征服了杭州。尽管绝大多数人至今都不知道“德国新平衡主义住宅”为何物,但已无法阻止德信的腾飞。

从德清市场的借鉴模仿,到杭州舶来概念的快速扩张,德信展示着一种茁壮而野蛮的生长欲望。这种欲望使德信像干枯的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养份。今天看到这个不错,立刻学,明天看到那个做得不错,也立刻学,“只要是好的就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营销上臻园对武林府的借鉴。这种学习使德信为人诟病,但也正是凭着这种野蛮生长的态度,使德信成为了今天的德信。也正是因为今天的德信衍生而来的自信与霸气,使德信甚至在面对龙湖这样的企业的时候,都不觉以中外公寓为喙,狠狠的啄了啄对手,提醒对方谁才是这里的大哥。  

在很多杭州人还在为“滨江金色家园征服绍兴”津津乐道的时候,德信早已将目光放得更远,并开始了自己的全国性布局。无论是合肥国际丽晶城、合肥上湖名院、广德蓝庭国际、浦江东溪花园、江滨花园还是长兴海盐泊林公馆,这些楼盘都在复制着德信在德清和杭州的经验,尽管他们彰显了德性的全国性存在,但其品质并未似绿城一样在当地引起轰动,它们为德信的发展所能够提供的,更多的是利润,而非品牌。
事实上,我始终认为,一直顺风顺水的德信,极有可能面临危机。任正非在华为发展最快的时候,写了一本《华为的冬天》,因为企业在发展最为顺利的时候,管理者最易失去理性,并为未来的崩溃埋下伏笔。因此,任正非警告自己的员工要保持足够的忧患意识,对待每一天都要像对待企业末日一样重视。    反观今天的德信,正沉溺于企业规模的膨胀之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企业发展的脚步。这种企业文化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也已经反馈在了产品的品质上。无论是银树湾还是泊林公寓,德信的产品都说不上优秀,但也没有不及格,所谓不功不过,平庸主义。这种“永恒七十分”状态的出现,使德信的未来很有可能面临像柯帕乌一样的瓶颈。      

一家真正富有魅力的开发商,都有着自己始终如一的坚持。无论是绿城的理想主义,滨江的维新主义,金地的理工主义,金都的科技主义,万科的人性主义,龙湖的浪漫主义,凡此种种坚持的背后,都有着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在支撑,而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正是企业的魅力所在。迄今为止,德信的面目始终是模糊的,没有人相信他的产品是艺术品,是百年建筑,没有人称赞德信的物业服务,没有人夸耀它的园林有多么出色,建筑有多么精致,甚至没有人因为拥有了一套德信的房子而骄傲。对德信的大多数业主而言,德信只是造了房子,位置不错,价格公道,品质合格,于是买了而已。即使对德信的员工而言,工作于德信也仅是一份工作,公司的理念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让自己身为德信人而自豪。      

德莱塞还没有写完《欲望三部曲》的第三部《斯多噶》就去世了。他的夫人续写了一个悲伤的结局:柯柏乌在伦敦再次施展了他精明强干的经营作风,他获得了查林克劳斯铁路的所有权,掌控了伦敦所有的地下铁道,但因身体渐衰而死去。    “在乱哄哄的过程中,柯帕乌的所有遗产七折八扣、化整为零地被许多人吞蚀了。一年之后,爱玲也得了肺炎去世,安葬在她丈夫身边。只有白丽莱茜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她觉得可以适应任何形式的社会和生活的道路,她由母亲陪同去印度学习佛经,回国后投身于慈善事业,将柯帕乌赠给她的财产创办了一所医院,她自己则成为医院中的一名护士。在为穷苦的生病的孩子们服务中找到了她的精神寄托。在那里,她第一次体验到精神觉醒的感觉……”  

这种所谓的精神觉醒,无疑是过度物化后人性的复苏。今天的德信,同样沉溺在房地产刺激的资本游戏和利润欲望之中,游戏紧张激烈,机会汹涌澎湃,脚步无可阻挡,让人仿佛无暇他顾。但如果将房地产消费者比喻为孩子,德信依然不过是布娃娃。孩子对玩具的喜好总是有时间期的,惟有亲人和朋友,才会真正让他热爱,并且永久相伴。    ——这个比喻并不完美,我只是想说:德信已经拥有了成功的条件,除了灵魂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