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早就干掉了杭州|德科地产频道

文/刘德科

厦门与杭州是非常相似的两个城市,同样无以伦比的自然风景,同样澎湃的人口与资金吸附力,而且是同一位最高领袖先后住过的城市。

房价就像多巴胺,它的数值变化显现了这两座城市的不同亢奋程度:四五年前,厦门房价是杭州的7折;如今,杭州房价差不多是厦门的7折。


颠倒的7折

当厦门人蔡明辉走进杭州延安路上那幢金光闪闪的写字楼时,他有几分羡慕:一家房企能够在这样的闹市区,造这样一幢总部大厦,实力可见一斑。

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幢写字楼就是金都·杰地大厦,建在距离西湖不到1公里的地方,曾经是金都房产的总部大楼。那时候,还没有“土豪金”这个词;那时候,金都·杰地大厦闪现在西子湖畔的那一抹金色,恰如苹果手机第一次推出土豪金款式时,给多数中国人带来的那种震撼。

当时,金都与厦门一家当地房企合作,在筼筜湖畔开发住宅项目,蔡明辉是合作方的高管。十几年后,蔡明辉进入了另一家闽系房企,再次来到杭州,斥巨资拿下了原“杭师大”地块——马云读了四年大学的地方。如今,令他记忆深刻的金都·杰地大厦被悄然转手。金都默默把总部搬迁到了一个住宅小区的商办楼。

早熟的杭派房企,在过去十年星光日益黯淡:绿城卖给了九龙仓与中交集团,南都卖给了万科,金都还在生死线上坚守阵地……相比之下,闽系房企正在光芒四射。旭辉、宝龙、阳光城、融信等从福建走出来的企业,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股新势力。他们拥有几乎相同的崛起路径:在香港上市,把总部搬到上海,布局全国。他们似乎在效仿世茂走过的路——世茂规模更大,成名更早,但同样是从福建走出来的企业。

如今,蔡明辉又去了一家更令人陌生的闽系房企,不久前在南京拿下了一宗“地王”。

衰落的杭派房企与崛起的闽系房企,似乎可以折射出两座城市的楼市近况:在过去四五年,厦门房价一路激昂上扬,杭州房价一路萎靡下跌。四五年前,厦门房价是杭州的7折;如今,杭州房价差不多是厦门的7折。


厦门正在取代杭州

2009年底,万科在厦门岛上的湖边水库拿下一块地,当时的预期售价是1.8万元/平米。次年首度开盘时,这个楼盘的均价就已超过3万元/平方米;如今,它的售价已经超过了5万元/平方米。这样的飙涨在厦门比比皆是。

反观杭州,2010年以来开盘的楼盘,莫说涨价,跌去30%的比比皆是。大约两年多前,厦门的均价就已经超过了杭州。甚至,厦门正在取代杭州,成为中国二线城市中最主要的房价指标性城市。

这两座城市在各自的省份里,都拥有强大的人口与资金吸附力——厦门是“漳、龙、泉”的圣地,杭州是“温、台、金”的天堂。那么,杭州怎么了?

很多人把杭州房价的下跌,归因于温台金的经济不景气。但是,漳龙泉的制造业与民间金融,与温台金一样面临着令人忧伤的阵痛,这似乎并不影响漳龙泉的购买力持续不断地涌入厦门楼市,即使是当时严酷的“限购令”也无法阻止。

这似乎是厦门的一项传统。诗人舒婷在《我的厦门》中说,福建其它城市的人,无论是在哪里打拼,发迹后总是喜欢到厦门“起厝(盖房子)开商铺建工厂”。

在持续数年飙涨之后,接下来厦门会遭遇如今杭州的那种萎靡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至少厦门岛内的房价仍将继续坚挺。

两座城市的不同之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土地供应上。由于海水的阻隔,厦门岛上的土地显现了直观的稀缺性。2014年,岛内外土地供应量依旧悬殊,维持2∶8格局。即使是整个厦门,2014年出让的宅地可建面积为137.3万平方米,而杭州的数据则是738.29万平方米,厦门是杭州的两成都不到。

对于多数房企而言,杭州的基础设施建设似乎进展缓慢。开发商拿地时图纸上标明的规划道路,往往等到楼盘交付时仍然无法通车。相比之下,厦门的速度要更快一些,出让土地周边的道路基本上是说通就通。


一座敢于说“不”的城市

厦门高崎机场的航站楼,可能是国内最漂亮的机场建筑。无论是1996年建成的T3,还是新近落成的T4,它们不仅美,而且让乘客走最短的路就能到达登机口(对比一下令人崩溃的深圳宝安机场)。

T4航站楼拥有闽南大厝屋顶飞檐的韵味。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航站楼都出自国家民航局的设计院之手,几乎千篇一律。但是厦门人却不怕麻烦,对“上头”做的方案给出了“缺少地域特色”的评价,然后让当地设计院进行修改,才有了如今那种秒杀国内一切航站楼的美与气势。

厦门大概是一座敢于说“不”的城市。担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诗人舒婷,这样回顾那桩著名往事:“几年前,当一家大型石化企业申请落户厦门时,遭到市民的抵制。那次著名的自发性‘散步’中,很多是厦门新移民中的白领。他们秩序良好,目标明确,态度平和,人群过后,无任何废纸饮料瓶遗落。时至今天,当各地化工原料泄漏事件陆续爆光,可以证明厦门人的民心体现是多么及时顽强,而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又是多么明智。”

与厦门相比,杭州似乎是一座过于精明的城市。更准确的说,那是一种缺乏勇气的圆滑。这种精明屡屡流露在杭州楼市中。从地皮变成房子的每一个中间环节,杭州成功地发明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条款,既要维护面子上的“政治正确”,又要保证里子的利益最大化。

专栏作家连岳先生对于他定居的厦门,不吝赞词:“厦门具有商业传统,这一百多年,也见识过财富的成与败、得与失,人们知道且相信,市场才是创造财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