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逐步退出上市公司,做增量
找个好的接盘者
扶上马送一程 且战且退
文/住浙网 谢晓峰
陈寅恪说,看历史,要有了解之同情。学历史的宋卫平正在创造今日史,现在对其做盖棺论定似乎为时过早,但是,如果我们把宋卫平放在今日中国房地产结构大调整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来观照和发现宋卫平“退”的举动,对民众还是有不少的参考意义。
5月16日,消息传出第2天,一位女记者感伤地在朋友圈里写道:一整天,满脑子都被“绿城易主事件”的悲情所笼罩。
自媒体虚拟的空间里,到处充斥着对宋的议论,现实中朋友之间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老宋。
怎么看宋的“退”?
行业收缩,前途莫测,英雄末路吗?
中国人看问题还是感性的多,很多被误读了,老宋并没有离开房地产市场,甚至连上市公司,也不是一下子离开,还是股东,他是且战且退。
从老宋的公开信以及以前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最想说的仅三句话。
一、逐步退出上市公司,做增量
为什么退?在宋卫平的公开信里,有两个理由:
1、第一个是表面的理由:年近花甲,想退休,与老兄弟共进退。
可是李嘉诚、巴菲特80多岁还斗志正旺,像宋这样有着鲜明个性和追求的人,怎么可能在正当盛年之时放弃呢?
2、对于以上问题,宋卫平的公开信中已经做了回答。他说:“这些年,只看到越来越多的绑缚,未能有喘息之机。”“三天前我去无锡,6年前绿城拿的地,如今盖起了当地出类拔萃的好房子,价格也不贵,但被限制的客户太多,成了难以消化的库存。”(见公开信)

很显然,时代不一样了,宋氏模式已经玩不下去,在这样严峻的市场里,游戏规则已经变了,玩法也要改,宋卫平需要否定以前的做法。
宋卫平本人最近两年也做过改的努力,比如加强营销,但是收效并不大:“那些超强度的工作量,那些心血和理念并没有让绿城在行业的惨淡中得以幸免。”(见公开信)

逐步退出绿城中国这个大平台,宋卫平可以继续做房产开发,做代建,做精品;
从宋卫平公开场合的话语来看,“退”了之后的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的行业,主要是两个:现代农业和养老产业,主要是做增量。
有人说企业家可贵之处在于善于放弃存量思维,追求前人没有做过的增量思维。
二、找个好的接盘者
像宋卫平这样没有背景,一介书生能把生意做到今天这地步,无论是智商还是心胸都有过人之处,自然很在意自己身后的名声,也很在意一起跟着自己打拼几十年的老部下的前途,要为绿城中国找个好买家,找对接班人。
接班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拥有相当的资本、能力与业内地位;二、有强烈的意愿接盘绿城;三、老宋对此人有较深的了解。
这样的买家,天下除了孙宏斌,又作何第二人设想呢?
至于绿城控股,无论是名声,能力还是资本,现在收购胃口很大的马云也是难得的接盘者。
三、扶上马送一程 且战且退
绿城还是那个绿城吗?
转让部分股权后,公众舆论最担心的就在于此。
有人认为绿城目前的情况并不是最差的,似乎犯不着出让股权。殊不知,正因为不是山穷水尽,才会有买家来接收,才可以从容开价谈判,才有资源用于转型的可能。
何况,老宋57岁了,当时与九龙仓协议的时候承诺工作5年,现在才过去两年,再过3年恰好是60岁。
加上股权的出让不会一蹴而就,较长时期内宋还有股份在,不是一般认为的立即全退的方式。
何况,绿城的摊子不小,退出需要时间,团队安排需要时间,过度时期比较脆弱,接盘人需要时间来磨合。
磨合期内,还需要老宋这个精神领袖。于是,从现在开始的三年中,将接班人扶上马又送一程的老宋,一边且战且退,一边做增量,做他认为有战略前景的现代农业和养老产业,做好转型。
如此说来,在去库存,去高杠杆化的房产行业大背景下退出,宋卫平其实是换个战场,继续“进”而已。
链接:
简析:当宋卫平“退”的时候,楼市处于什麽位置?

当宋卫平选择退的时候,房地产正处于风险极高的“尖峰时刻”,据交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洪灏的研究,“现时逾60%的新广义货币供应量仅流入商品房销售。有关比率实际上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十分惊人”。甚至有人将北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价值与美国GDP相比较。
与92年南巡讲话之后,各地地方政府争着立项上项目争贷款热潮类似,08年底开始的一波救市,是以房地产为主要载体的投资热,这直接导致了行业风险急剧升高。去库存化,去杠杆化是中国楼市长期的铁律,所谓的结构调整基本是围绕以下三个环节来展开:
产品调整——从高档房调向刚需房;
区域调整——拥有高库存的地区调向销售旺盛或者人口流入发展前景好的城市,
价格调整——价格调整的终极目标是促使租售比这一是衡量楼市是否健康的核心指标趋向合理;
在这个过程中,总量调控的核心是去杠杆化,从而将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调下来。调到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位置。这个相适应,就是宏观调控最终的终点,虽然这个终点有点像真理一样,只能无限地接近,不能达到。
杭州(八区)土地出让及经济指标一览(2009-2013)

这之前,所有的所谓放松,救市,仅仅是权宜之计,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问题。对楼市调整容忍度的极限,是按揭客户断供不断发生,此时,政府的救市将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