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地研究院院长 钱贤强
在众多城市只能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救市时,“黑马”呼和浩特成为国内第一个以“红头文件”方式明确取消限购令的城市,不禁让人好奇她是怎么突围成功的?而同样身处楼市泥潭的杭州,是否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呼和浩特行文巧妙,第一个“闯关成功”
在沈阳“取消限购一日游”、多个城市采取公积金、户籍等曲线救市、宁波绍兴“只做不说”局部松绑限购的情况下,位于遥远北国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以一纸“红头文件”一举突破所谓的“取消限购红线”,而且是以“一个错别字的更正公告”让大家揪心了一把。通读这个“红头文件”,才明白呼和浩特能够第一个“闯关成功”,绝不仅仅是商品住宅库存大,文件的行文巧妙也很重要:
1、文件的标题是《关于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篇十二条内容有十条是围绕保障房、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这是本届政府力推的“民生工程”,怎么可能通不过?
2、在最核心的第七条里通篇看不到“取消限购”四字。条文把“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大帽子扣在了最前面,同时又用“取消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制度”陪绑(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明文取消备案制度的城市,销售方案在申领商品房预售证时是必须提供的材料,体现“简政放权”。)
然后才转入正题“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在办理签约、网签、纳税、贷款以及权属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产权登记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再对购房人的房屋套数进行查询”。
至于外地人购房,条文又搬出中央刚出台的新型城镇化意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增量人口流向”等要求”来彰显合理性,然后转入正题“允许外来人口在市区购买成套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人的城镇化,这些都是本届政府力推的,怎么可能通不过?
至此,呼和浩特不用遮遮掩掩、曲线救市,巧妙突破限购红线,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发文确定全面放开限购的城市。
杭州会成为下一个限购松绑的城市吗?
与呼和浩特在去年底商品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就已高达37个月类似,根据权威机构对2014年5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的监测,杭州以接近22个月的去化周期排在第10位,而根据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关于“高库存即高过1年到1年半的销售量”的解释,杭州也明显属于“高库存”城市,应该属于“分类调控”和“双向调控”里面可以“放”的城市。
2014年5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

而在成交方面,截止到6月26日,2014年上半年,杭州八区商品住宅的成交面积只有240万平方米左右,同比2013年下降近40%,仅比堪称最严厉调控年的2011年多出50万平方米。成交价格也在春节后北海公园“全国首降”后出现松动,降价楼盘据不完全统计已增至20多个,不少楼盘还是亏本低价首开,市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同比下降4%。
由此看来,在目前低迷的市场下,杭州出台相关的救市政策应是情理之中,而也有传闻说杭州相关部门正在讨论制定救市政策。尽管也有观点认为在目前这种观望情绪浓烈和银行信贷支持有限的背景下,即便政府松绑限购未必能带来多少成交量,但“解禁”、“松绑”一定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市场筑底,不再进一步下滑。
附:公告全文(来源: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