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告别跌宕起伏的2014,将会迎来一个怎么样的2015?这是很多人关心并急于求解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有完全从2014年中回过神来。在经历一系列政策变动以及市场的巨大变化之后,2014年的杭州楼市,出人意料的给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那么2015年呢?
供需关系,是决定市场的一个基本因素。不过2015年杭州楼市的供需关系,似乎有些难以捉摸。杭州楼市的需求量很大吗?至少从2014年的成交数据来看,很大。2014年杭州楼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9.18万套,创下近5年新高,在历史上也仅次于2009年。2014年的最后三个月,每月成交量均破1万套,如果继续保持这一成交高位,2015杭州楼市将会加速上行。不过在另一方面,15万套的库存量却犹如泰山压顶,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忽视。2015,杭州楼市供需如何变化,显然将直接决定楼市走向。
2014年的杭州土地市场,1-2月高潮迭起,随后陷入了几年以来罕见的低迷,9月份以后开始逐步复苏。2013年是杭州有史以来土地出让量最多的一年,2014年大幅回落,2015年的土地市场,也让人有了更多的猜测空间。市场复苏的力量能否促进土地市场全面回暖?在当前库存量偏大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商拿地意愿是否浓厚?本土开发商在土地市场上的声音是否会越来越稀微?
政策,显然是人们对2015年楼市的另一个关注点。毋庸置疑,正是2014年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强力拉动杭州楼市回暖,最终上演冰火两重天的一幕。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政策还会进一步宽松,而最终也一定不会令人失望。是契税补贴还是降息,抑或是其他更强有力的政策,一切都还有待揭晓。当然也有房产专家认为,只要2014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很好地执行到位,尤其是首套房贷利率7折优惠,即便不再有新的政策出台,对楼市而言也已经足够。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房价还是成交量,2015年的杭州楼市都将告别2014年的大起大落,将以一种平稳的方式舒展,并或许将积累更多理性和健康的因子。这样的一种基调,也是开发商和购房者都乐见的,它预示着楼市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房价会涨吗?库存如何变化?
一场关于“2015年杭州 楼市怎么走”的隔空对话
2014年的杭州楼市令人无法捉摸,上半年的持续低迷让市场人士看不到希望,而下半年却又在政策的强烈刺激下发生惊天逆转。如果说2014年的杭州楼市是一个转折点,那么这一转折实在让人心惊肉跳——成交降温、房价回落、库存增高、限购松绑、信贷放宽、央行降息……
2015年的杭州楼市,又将会“画”出一条什么样的线条?经历了以“调整期”、“新常态”为基调的2014年,2015年的楼市依旧前途未定。而新一年房价是涨是跌,楼市政策又会出现什么变数,市场需求又能否保持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高位……围绕楼市的种种问题,我们邀请众多开发商和业界专家,在新年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
对话阵营
王永太 (浙江社科院研究员)
章惠芳 (双赢机构总经理)
方芳 (赢商机构总经理)
陈焕春 (汉嘉地产顾问副总经理)
邵佳 (融创中国杭州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
陈黎驹 (建工地产集团副总裁)
胡燕华 (大华房产营销中心总经理)
房价是涨是跌?
从历史上看,“量涨价升”是楼市转牛的一个标志。杭州楼市自2014年8月以来成交量快速上涨,那么成交量能否驱动2015年的杭州房价?杭州房价在新的一年会如何走?
王永太:我觉得2015年的杭州楼市还会继续向下。据我们省社科院的数据统计,2015年浙江楼市商品房成交金额预计5100亿左右,相比2014年的4800亿元将有小幅增长。不过,鉴于目前市场的供应状况,房价应该还会继续下跌。
章惠芳:2015年杭州房价不会出现一边倒现象,而是呈现“区域化和个盘化”。销售情况好的板块或者楼盘,将会是稳中有升的走势;销售情况略差或者为了“冲”排行榜名次的开发商,还会继续“以价换量”,价格自然还会降;供需相对平衡的板块,可能会出现低开高走的情况。
陈黎驹:2015年杭州楼市仍有高库存的压力,开发商仍会延续“以价换量”的策略。房价总体上会延续今年下半年的行情,但落在局部区域内或个案楼盘上,不排除有微涨或微降的情况。
陈焕春:不是很看好2015杭州房价走势。杭州的房价,从2014年一开始就一直往下探,即便成交量上来了,这样的趋势也未改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开发商都在寻找一个量价的平衡点。2014年下半年各项利好政策的刺激,只是让开发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低迷之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暂时摆脱了市场低迷。在此之后,房价将会维持相对稳定,并略有下降。在这种相对平稳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商以及楼盘更容易发生两极分化,价格的局部涨跌会导致行业洗牌。
胡燕华:2015年杭州房价将会总体平稳,既不会因为成交量上来了而大涨,也不会因为库存量巨大而大跌。巨大的库存量,削弱了成交量上涨对房价的拉动作用,使房价涨不动,但与此同时,很多开发商因为2014年下半年回笼了较为充裕的资金,引发大规模价格战的可能性也不大。
点评:尽管不同的人士对2015年杭州房价走势不尽相同,有认为稳中有升的,有认为稳中有降的,也有认为继续下降的,但有一个却是共同的,都认为房价不会大起大落。2009年3月杭州房价开始暴涨,一个关键原因是当时房源紧缺,而今时不同往日,目前充足的供应量显然无法支撑房价暴涨。当然,快速回暖的市场人气,也将会阻止房价暴跌。此外,多人提及“以价换量”,因为库存压力或者出于资金回笼的考量,“以价换量”仍将会是市场主流行为。
月成交破万会频繁出现吗?
2014年的最后几个月中,杭州楼市成交量高歌猛进,月成交量突破1万套。这样的成交量,意味着杭州楼市需求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与2009年旗鼓相当。那么进入2015年之后,杭州楼市需求能否保持高位?成交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章惠芳:2015年的成交量,不可能再出现月月过1万套的情况,2015年开年之后的成交量应该会更平稳,更理性。2015年将会以客户需求为主,新盘效应比较明显,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对某些楼盘的比较感兴趣,那么新盘开出的那个月整体的成交量就会随之上涨;如果没有这样的盘,那么整个月的成交量的波动就不会很大。此外,整个市场将会出现二八分账的局面,即20%的楼盘占据80%的市场份额,大多数楼盘对整个市场的贡献度不大。
方芳:由于库存量较大,2015年市场房价上升空间比较小,因此成交量和价格都会趋于平稳。“双限”放开对于改善型的项目来说还是有机会的,但也要看楼盘的地段、交通、周边配套甚至开发商本身的口碑等这些因素。就比如2014年的龙湖春江郦城,其实就是顺应了这样一个趋势,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最终成为市场上的一大热销盘。刚需市场,2015年的热点区域会在城西未来科技城和钱江奥体板块,这两个板块不论是供应量还是开发商的品牌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相对而言会比其他板块卖得更好。
陈黎驹:2014年“双限”解除,释放了一直以来被压抑的一些“刚性需求”,甚至也出现了投资客重返楼市的现象,这给下半年楼市成交量带来了高位。但是2015年如果需要再延续这种高位成交行情,需要有新的利好消息刺激。明年的成交量会保持一个新常态情况下的稳定行情,但不会出现大涨或大跌的情况。
邵佳:从目前的情况来判断,杭州整体供需关系正在得到改善,各类利好政策也陆续出台,但整体市场行情估计将维持今年下半年的情况,区域竞争比较激烈,难有大的改观。
点评:2015年杭州楼市成交量能否延续2014年底的“大牛”行情,将直接影响杭州楼市未来走势。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每月成交量均突破1万套,最高的一个月甚至突破1 .2 万套。是因为上半年被压抑的需求被延期释放到了下半年,还是杭州楼市的需求量确实有这么高?从受访的房产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月成交量1万套,这不可能成为杭州楼市的“常态”。这也就意味着,2015年杭州楼市的成交量,仍有“冲高回落”的风险。
库存还会出现新高吗?
一方面成交量持续上涨,但另一方面库存量却仍然节节攀升,这就是2014年杭州楼市的一大怪象。房贷新政、央行降息等政策出台以后的几个月,月成交量破1万套,但这并没有给市场带来欢天喜地的兴奋,因为巨高的成交量背后,库存也在不断增加。到2014年底,杭州商品房库存已经突破了15万套。杭州楼市库存量破15万套之后,还会继续走高吗?
方芳:15万套不会是杭州楼市库存量的最高点,2015年这一数字可能还会继续上涨。15万套的库存量很难被市场快速消化,与此同时一些开发商为了加速资金流转,面对已经回暖的市场,势必会加快推盘节奏。此外还有一些品质一般市场竞争力不大的楼盘,即便降价也很难卖出,会进一步推高库存量。鉴于以上这些因素,2015年杭州楼市的库存量还会进一步上升,并进而影响整个市场走势。
陈黎驹:2015年杭州楼市的库存量仍将维持高位。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开发商会加快推盘节奏,比如把以前捂住的项目推向市场,这就会使得库存量进一步攀升。如果楼市政策不出现大的变化,比如不出台进一步的“救市”政策,那么市场需求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在一段时间内库存量还会攀升。
陈焕春:2015年的供应量仍会居高不下,毕竟2014年剩下的15万套的底子还在,再加上2013年出让的大量土地项目陆续进入开盘高峰,2015年注定也是一个供应量的大年。此外,如果没有人口的大幅变化,市场需求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基本不会产生很大变动。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之下,去化难题将一直伴随开发商,“以价换量”仍将是常态。
王永太:现在已经不是2008、2009年那个随便开家房地产公司就能赚钱的时候了,目前已经有15万套这样的库存量,再加上后续不断推出的新盘,短期内看不到库存下降的希望。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行业,要走得更远,就要学会如何掌握好这个供需存货之间的节奏。
点评:按照2014年平均每月去化7600套的速度计算,近15万套的库存大约需要20个月才能完全消化。正因为如此,库存高企将会是影响2015年杭州楼市的一大因素。对于这一问题,房产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的看法颇为一致,都认为2015年杭州楼市的库存压力还会持续增加。事实上已有不少开发商对此有了理性清醒的认识,对市场突围的难度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土地市场会回暖吗?
2014年的杭州土地市场趋于平静,主城区宅地市场甚至出现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的空窗期。2014年杭州共出让土地152宗,吸金847亿元,同比2013年下跌了36.2%。2015年,冷静之后的土地市场是否会重新回暖?土地市场又会发生什么变数?
章惠芳:2015年土地市场总量将与2014年相差不大,但参与拿地的开发商数量将会有所增加,不再会出现两极分化(大多数土地由少数房企拿走)的现象。目前的土地市场也是刚需市场,所以2015年杭州土地成交总额不会太低,但出让的地块单价不会太高。
陈焕春:虽然年末的时候新房市场和土地市场都有所回暖,但鉴于杭州高居不下的库存,2015年的供需矛盾仍然会很严峻,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疯狂拿地的现象。相比2014年,新的一年土地的行情将会有所好转,毕竟政策刺激对开发商的信心还是有提振作用的,但是开发商会更加理性,根据自己的储备需求和资金状况来谨慎考虑。比如龙湖现在的项目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在2014年底就顺势拿地补仓,也就顺理成章了(2014年12月29日,杭州萧山区年内出让的最后两宗地块之一杭政储出47号地块被龙湖以8.24亿元拿下)。
方芳:2015年的土地价格应该不会下跌,因为这个跟政府的负债率有关系。政府一些土地储备的成本比较高,财务利息上去之后价格就不会跌。他们会延续以前的做法,如果大家拿地的热情不太高就会少投放一点,控制供应量,基本不会降价卖地。对于2015年的杭州土地市场,本土开发商受到自身资金状况的影响,未来拿地的动力和可能比较小。
陈黎驹:随着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2015年杭州土地市场会有所复苏(相比2014年年中),但是基于杭州的高库存压力,总体上不会出现太热行情。现在很多开发商手上都还有不少项目,去库存仍是个大问题,这也就影响到了他们的拿地热情。
点评:土地市场与商品房市场,是两个息息相关的市场。土地市场是商品房市场的上游,但起决定作用的却往往是后者。目前楼市成交回暖,一定程度上使得2014年底的土地市场升温。不过,从2014年12月24日老汽车东站地块出让的情况来看,仅一家房企竞抢,这意味着杭州土地市场回暖尚需时日。由于市场库存量较大,未来政府可能会考虑市场供需平衡的问题,合理控制推地节奏,这将使得2015年的土地市场不会过热。当然,最终土地市场会如何走,还要看开发商的销售状况。如果销售顺利,手上项目不多,那么拿地意愿会明显上升,加速土地市场回暖。
政策还会继续宽松吗?
7月底余杭、萧山限购取消、8月底主城区限购全线取消、9月底央行出台房贷新政、10月底出台“杭八条”、11月央行宣布降息……2014年是楼市名副其实的政策大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共同刺激之下,杭州楼市出现了反转,最终成交量创下最近5年新高。可以说,正是政策的强力推动,使2014年的杭州楼市成功逆袭。2015年,还会有哪些利好政策突袭楼市?
王永太:在2015年限购政策全面退出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再有新政出现了。如果一定要说还会有什么政策可以影响到楼市的话,那就是贷款利率的下调和二套房首付比例的下调。目前杭州二套房首付比例为60%,如果调整至40%甚至35%,那将会对楼市产生进一步的刺激作用。
章惠芳:现有政策已经给市场带来了转机,政策效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政策本身还不足以根本改变目前的市场现状。2015年与其说期待什么新政策,还不如期待原先一系列政策真正落地,这才是更为迫切的事情。比如贷款利率给你7折优惠还是9折优惠,购房成本相差很大。2015年这些利好政策如果可以得到很好的执行,其效力可能要比其他新的政策更大。至于很多地方出台的财政补贴政策,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并不足以改变市场大局。
胡燕华:金融政策之外,我更关注国家的整体产业政策。据我了解到的信息,2015年国家将加大对基建投资,其力度可能不亚于2009年,这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当然,现在的房地产,投资属性已大不如以前,很多人要投资可能会选择股市而不是楼市,这会对楼市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总体上说,2015年的政策肯定还会利好房地产行业。
点评:如果把降准降息也算在内,那么2015年的楼市政策没有理由不值得期待。据中国银行发布的2015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测,2015年央行再次下调基准利率可能性比较大,预计2015年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至2次。海通证券发布预测,2015年将至少降息1次。当然,房产专家说的也很中肯,如果能够把去年的一系列政策落到实处,即便不出新的政策,对楼市而言也已经足够。首套房贷利率如果可以享受7折优惠,其成效相当于降了两三次利息。偏乐观的政策预期,显然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稳定和提升购房需求。(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