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眼里的“城镇化”

“城镇化”在这个春天的三月重新炙手可热。

有一个门户网站,最近做了一个关于城镇化的调查,参与调查的人群是2014年两会的百名企业家,既有执掌上百亿资产的大型企业负责人,也有拥有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的创业者。

跟人群有关,这个调查样本显得有意思一些。

调查样本中,72%受调查企业为民营企业,61%受调查企业营收规模在5000万-10亿之间,因此调查结果集中反映了那些还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对城镇化这一重大命题的观点和建议,他们和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服务消费升级密切相关,也最期待从新型城镇化中受益。

城镇化的机会在哪里?养老医疗、教育培训、交通、现代物流、节水节能、地产、综合型购物中心,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机会面。

企业家期待市场成为城镇化中的决定性力量。超过八成的企业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基本合适。

那么,你以为这个调查只是阳春白雪,你就错了。

80%企业家认为目前城镇化速度适中,近80%的企业家认为政府和开发商是城镇化受益者,认为农民同样受益的占到46.2%。

这个说法,比较接近开发商的真实想法。有一次,我和几个开发商交流城镇化话题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认为农民受益匪浅。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他们这辈子都拿不到这么多的拆迁款,拿着这些钱,他们有机会在城市里安身立足了。

这是开发商的思维。换了一个农民,大部分会说,我情愿不拆,住在这里,生生世世。

碧水蓝天被破坏,家园失去了原有的模样。

企业界人士表示,更看重城镇化在推进经济和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过去单纯以大规模基础建设、房地产开发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不被他们看好。

被开发商大举进攻过的城镇化,是回不去的家乡,找不回来的乡愁。

去年这个时候的亚布力论坛上,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北京的农民工真纠结,他们融不进北京,回不去农村。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一个论坛上说,在河南,比如说一个县,把所有农村农民的家要拆掉,把一个县的农民都集中到四个居住区,这又是另外一个反自然的运动。

我的家乡所在的江浙一带,正在做这样反自然的运动。农民被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把大片的农田空出来,打着“土地流转”、“现代化农业”的旗号,正在轰轰烈烈的拆迁和规整之中。

这一代原来叫做鱼米之乡。现在丝毫不见在“鱼米”当初的繁盛。

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城镇化不是谁设计出来的,城镇是扩展秩序所形成的无意识的结果和体现,从经济学上说,城镇自发形成的内在机理在于城镇的核心是“市”,而非“城”,城镇就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市”,先有“市”,再有“城”。

开发商政府纷纷认可了这一观点,然后依旧我行我素。